新单采血浆站获批 血液制品供需紧张有望缓解

来源:    日期:2012-08-15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为缓解血液制品供需紧张,新单采血浆站的设置和审批出现突破,日前有相关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拟新设一家单采血浆站获得批准,并有望在不久后拿到正式的批文。

  这是卫生部于2012年1月发文表示鼓励各地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后获批的首个浆站。业内人士表示,此动作显示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主管部门的推动,将为卫生部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倍增”计划提供实际支撑,促进血液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相关企业营运能力的提升。

  政策破题 行业获益

  记者了解到,此次获批新建采浆站的企业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公司血浆资源的短缺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

  据悉,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申请新设单采血浆站首先需跨过较高的门槛,注册血液制品应不少于6个品种,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不得少于5个品种,且同时包含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人凝血因子类制品。该企业行业优势地位突出,在人凝血因子产品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市场地位。单采血浆是血制品企业的核心原料,但血浆的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正常产能的释放。卫生部最近数据显示,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年加工原料血浆能力为1.2万吨,全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为8000吨。但2010年,全国年单采血浆量为4180吨,仅相当于需求量的50%。而2011年的血浆采集量出现进一步下滑。

  此次新单采血浆站获批,被业内视为积极信号。2012年初,针对血液制品供应的紧张局面,卫生部曾发文鼓励各地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并适当扩大现有单采血浆站的采浆区域,提高单采血浆采集量。要求各地在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时,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引导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和血浆综合利用率。此举得到业内广泛支持。

  但地方审批的阻力是单采血浆站设置的最大瓶颈。

  上世纪90年代,单采血浆曾引发疾病传染事件,促使地方政府敲响警钟、严格管控,浆站建设逐步遇冷。2002年起,湖北等地要求停止新建单采血浆站,对不符合标准的浆站予以关闭。此后,单采血浆站建设进入冰冻期。2011年8月,贵州省突然关闭省内16家单采血浆站,因贵州采浆量占全国总量比重较大,采浆站的突然关闭打击了资源供给,加剧了血液制品供应紧张的局面。

  采浆站数量的减少和审批难,成为国内血液制品生产所面临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血液制品短缺的背景下,主管部门对设置单采血浆站的呼吁,与地方政府出于监管、安全等因素对单采血浆站设置的限制,成为浆站建设中的一个僵局。

  近几年来,随着采浆技术进步和采供浆体系的完善,由血浆采集或血液制品引发的疾病传播已十分罕见。政策层面的鼓励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不禁为浆站建设破题。中部地区有省份在2012年的生物产业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将重点拓宽血液制品企业的血浆来源,为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