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疗“空窗期”靶向药物可有作为

来源:    日期:2012-05-28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课题组完成的一项国内多中心研究表明,对于晚期肺癌患者一线治疗后的“空窗期”,临床医生不能无所作为,应采用靶向药物继续维持治疗,以控制肿瘤生长,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待肿瘤继续长大,再进行二线化疗。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肿瘤》上。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通常是消极的。张力介绍,许多肺癌患者在完成第一阶段化疗(通常4个-6个疗程)后,可以取得肿瘤缩小或者控制的效果。许多临床医生很无奈地告诉患者要等待,直到发现肿瘤继续生长,再进行第二阶段化疗,周而复始。一般来说,五成患者在停止治疗后2个多月,就要继续用化疗控制肿瘤生长。而研究表明,肺癌患者再次化疗,患者生存质量会下降,死亡风险也更高。

  2008年,张力牵头在全球首次采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开展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晚期肺癌维持治疗的三期临床研究(INFORM研究)。该研究于2009年完成入组,并随访2年。研究人员将296名常规一线化疗后肿瘤获得缓解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维持治疗和安慰剂观察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肿瘤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为4.8个月,而对照组为2.6个月,疾病进展风险下降了58%。由于三成的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肿瘤表皮生长因子EGFR基因突变,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了治疗组EGFR基因突变患者治疗效果,发现治疗组生存期为16.6个月,远高于安慰剂组的2.7个月。

  张力指出,吉非替尼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利用靶向药物继续进行治疗,可以控制患者肿瘤生长,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2011年6月,在第47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张力首次发布这一研究结果。

  INFORM研究是中国研究者在肺癌领域自主设计、独立开展的随机、双盲三期临床研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肺癌领域我国第一个入选ASCO大会发言的临床研究。该研究参与单位分属16个省(区、市),其中包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27家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