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价格杠杆撬动药物创新研发

来源:    日期:2012-03-12

  在第四届医药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自主创新再次成为今年医药卫生界“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目前,自主创新日益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医药产业正面临着从仿制到创新的关键时期。而创新药物的价值能否在价格上得到承认,已经成为行业自主创新能否持续的关键。

  此次会议上,江苏康缘药业董事长萧伟指出:“作为企业,要顺应医改的趋势和发展需求。创新是企业发展活力的所在,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医改进行了3年,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自主创新的发展仅仅依靠基本药物是无法实现的。制药强国需要依靠一个强大的创新主体才能走得更远。全国政协委员、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强调:“中国医改的宏大工程不可能建立在羸弱的民族医药产业基础上,而是需要一个成熟、规范和强大的医药产业作为支撑。”

  虽然很多品牌企业在基本药物招标中遭遇一些不顺,但中国医药行业整体集中度提升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因此,坚持质量第一和自主创新才是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海王集团董事长张思民看来:“抓好自主创新是企业必须做好的基本功。”

  医保吸引力

  在采访中,张思民表示:“医药企业是高知识、高技术、高投入的行业,没有各种高要素的堆积,不可能成为真正在国际国内叫得响、站得住的企业。”像张思民一样,很多医药企业界的代表委员都意识到,仅仅依靠通用名药物是很难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的,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医药企业能否壮大的关键。

  “医药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医药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在技术创新中完成。现在,无论是从标准的要求、临床的要求,都要跟国际逐步接轨。”萧伟表示,“要做创新药,企业需要巨大的付出。前一段时间,我们想开发一个新药,几家企业搞了个联盟。我们希望国家在定价、招投标和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支持。这样,对整个国家的新药研发、企业进步的积极性就有影响。”

  但萧伟担心的是,目前创新药物研发困难,而且药物研发出来进医保目录也艰难,这样的过程使企业在创新方面承受巨大压力。

  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则表示:“一个创新药物拿到‘出生证’要10~15年,如果不能够进入医保目录,不能够正常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就会影响创新积极性。在美国,新药基本上自动进入保障体系、保险公司购买体系。这样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萧伟也希望政策在创新药的定价上给予照顾,他坦承:“很多药品上市后,在药品的疗效、再评价过程中投入还是非常大的。真正有疗效、安全性高的药品应该进入医保目录。”

  质量标准待统一

  经过了1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已进行了至少一轮基本药物招标,价格和质量的关系问题自然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关心的热点。

  对此,萧伟表示:“基本药物招投标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违背了药品的基本属性:第一是疗效,第二是安全性,第三是质量均匀性。这几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认同的话,招标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     对于质量和价格无法统一的问题,刘革新认为问题并不仅仅出在招标上,而是当前我国制药行业存在着2套产品质量标准,即2007年之前的仿制药是仿标准(检验标准),2007年之后是仿产品(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临床疗效)。同时,还有2套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即1998年版(老版)GMP和2010年版(新版)GMP并存。

  而在这种情况下,不同质的商品不能在价格上作直线比较。刘革新强调:“我国医药行业具有多、小、散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企业长期陷于低水平重复仿制的路径依赖,同品种竞争激烈。如上所述,不同企业生产的相同品种在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不同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成本构成也并不处于同一水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建议:“在目前阶段,还是要加大单独定价,将来要有3%、5%的企业产品在单独定价、优质优价的范围内。”

  黑龙江省澳利达医药集团董事长周有财建议:“国家发改委是一个价格管理的主体部门,建议发改委把制定药品最高限价改为制定统一的价格标准,以此作为医疗保险报销的依据,逐步放开药品零售价格,提出超出标准的部分由患者负担,或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支付。这种定价机制既保证了基本药物保险的需求,又能满足群众多层次的用药需要,适应了不同企业价格差异较大的现实。”

  尽管政策环境并不是十分理想,但在张思民看来,还是要坚守制药行业的道德底线,他强调:“我们应该做到企业的质量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我们应该具备应对方方面面影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