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亿创新药物专项资金或打水漂 医药强国成空谈

来源:    日期:2012-08-13

  “重大创新药物研制”专项在“十二五”期间如不能实现目标,中国2020年医药产业进入世界前3位的设想将成为空谈。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新药研发周期至少需要15年时间,上市时还剩四五年的专利期,由于缺乏配套的市场机制,这样的药物不能自动进入医保目录,而是要去各个省份参与招标采购,真正见到收益时已没有多少专利保护时间,这种机制下没有人愿意做新药研发。”一位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和讯网。

  “十一五”期间,我国启动了“重大创新药物研制”重大科技专项,该专项围绕10类重大疾病,在15年时间内自主研制100个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和生物技术新药,完成我国从仿制药为主变成创制药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防治疾病的需求,并且使医药产业形成国际化产业。“十二五”期间,中央下拨100亿专项资金以及300亿配套资金用于该项目,目标是到2015年成为后期研发大国,2020年医药产业进入世界前3位。

  “现行机制下,新药研制出来只有准生证,却没有生存空间,这400亿投入也是浪费。”上述负责人说。

  长期以来,在“药价虚高”的共识下,降低药品价格成为各方努力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已多次降低药品的最高限价,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已有多地出现了药品招标价格低于成本的状况。

  目前,这种一味控制药品价格的方式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反思。与美国相比,我国药品利润更多是在流通和销售环节,而不是研发和生产环节,单纯降价则进一步加剧了医药企业研发资金短缺的问题。

  “这就是近年来医药企业普遍遭遇的‘两刀’,一刀是国家发改委一刀切式的降价,只考虑制药材料的投入成本,而没有将药品研发成本纳入其中;另一刀则是各省开展的药品招标采购,这两刀下来,药品生产企业就没有多少财力投入研发了。”

  主持重大创新药物研制专项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曾指出,该专项意在促进创新药物以及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创新药物研发的综合平台、候选药物及企业孵化基地、加速科学成果向产品市场化转化。从现实情况看,加速科学成果向市场转化必须尽快拿出可行的机制措施,惟如此才能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400亿元投入才能收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