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集群 大“候鸟时代”求解

来源:    日期:2011-07-08

  作为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各地在筹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园区上显露出极大的积极性。自2005年国家发改委开始认定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来,全国兴起了近百家生物基地园区。而日前有业界专家在肯定“十一五”生物产业集群发展成绩的同时,也为这股筹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热情泼了一瓢冷水。

  “‘十二五’是生物产业基地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总用单纯把企业搬进园区的办法,不能总是把目标定在达到多少家企业和创利规模多大的‘候鸟时代’观念上,关键在于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表示,基地应该深度思考怎样培育自己的跨国企业,培育中国的“辉瑞”,要在体制、机制、政治上有所突破,而不是单纯注重园区本身的规模扩张和对GDP的贡献。

  产业集群“星火燎原”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3家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其中,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石家庄、长春、长沙、德州、泰州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集聚发展势头迅猛,并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王昌林介绍,按照“十一五”规划最初的构想,国家拟通过培育一批生物产业基地在全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而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产值从6000亿元跃升至16000亿元,年均增速达21.6%。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目前,通过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这个载体,已经集聚了各方资源。

  一是各地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集聚了一批人才,研发和转化了一批重大生物技术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二是像通化中医药、德州生物、深圳生物医学工程等产业集群,以及北京、上海的生物研发服务外包集群,已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集聚化程度高,集生物技术研发、制造、人才培养、流通等为一体的生物产业集群;三是如广州生物岛、武汉光谷生物城、泰州中国医药城等生命科学产业园区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基地建设还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形成了国家、地方、金融等共同推进的格局。

  据记者了解,生物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获得更坚实的资金支持。目前,《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吸收部分银行的系统性融资规划内容。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李吉平表示,未来将不断完善信贷政策,丰富“投、贷、债、租、证”组合产品的服务体系和功能,更好地支持生物产业的发展。

  王昌林建议,下一步基地的重点应是打造核心区,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范围,并且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要突出特色

  “基地下一步的发展,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努力做到‘一基地一主导产业’,要把特色做得很有特色。”王昌林特别强调这个“很”字。他举例说,3年前,只有2亿元基础的辽宁本溪提出要做一个药城,然后辽宁举全省之力进行打造,现在已经吸引了200多个项目,产值已达四五十亿元,雏形初具。

  事实上,因区域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率的不同,目前各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显露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以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例,该园区的发展重点囊括生物产业的六大重点发展方面,并着力实现生物医药国际化,积极培育医疗器械业;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青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众多园区亦纷纷设立发展目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将生物产业培育成区域主导产业;此外,从东莞临床前动物毒理实验基地、杭州多肽生物产业园区、深圳国际级基因库等极具“区域名片”的新兴生物产业集群身上,已经看到生物医药的发展势头正努力向“特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