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物仿制药集中优势产品 10年后或同质化

来源:    日期:2011-12-12

  药企渴求赚取大把利润、患者渴望节省开支、政府希望合理利用资源——在三者的合力下,生物仿制药正在全球形成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市场,中国正在投身其中。日前在上海召开的2011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上,药企人士勾勒一条中国药企的仿制之路。

  仿制要选好对象

  生物仿制药针对有专利的生物药物而言,当这些药物的专利到期时,不少药企开始对其进行仿制。多家机构估计,随着一些重磅生物药物专利即将到期,2016年,全球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约在100亿元,2020年则达到200亿元。

  中国并不缺乏仿制经。2002年到2009年间,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Ⅰ类新药为388件,其中生物制品仅24件,而同期批准的仿制药达42620件。

  面对新兴生物仿制药市场,国内不少药企开始投身其中。上海赛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健透露,当前许多国内药企已经进入或准备投资单克隆抗体类生物仿制药,因为这类药物在治疗癌症和类风湿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目前销售阶段有5家,临床阶段8家,临床前或拟投资的15家,都集中在几个目前国外销售额高的产品。”董健甚至担心,或许再过10年,该类生物仿制药即将迎来产品同质化竞争。

  2010年,中国抗体药物销售额约为21.42亿元。中投顾问预计,未来5年,在生物仿制药市场各类药物的比重中,单抗药物可能占到36%的比例,其次为TNF-α受体抑制剂12%,促红细胞生成素11%。

  当前,国内现在已经涌现出几家较有实力的生物制药企业。中信国健成为国内单抗药物领军者,长春高新成为重组蛋白药物领军者,翰宇药业则成为化学合成多肽领军者。此外,海正药业、一致药业、复星医药、双鹭药业、丽珠集团、安科生物、通化东宝等企业也正积极布局和开发单抗药物或长效重组蛋白药物。

  “国内未来的生物制药明星企业或许就将从他们之中脱颖而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胡海峰看好上述几家药企。

  在发展策略上,胡海峰建议国内药企要选择良好的药物进行仿制,要分析其专利地图并获得对照药品。要建立多种分析程序详细研究被仿制药的各种特性,确定仿制计划。

  国内短板多

  但是,国内生物仿制药的发展也面临两个大的短板:技术短板与监管法规尚未明确。

  董健以抗体类药物为例,在技术层面,国内药企在表达水平、抗体质量研究、细胞培养规模、工艺稳健性与QbD等都难以与国外相竞争。

  董健建议,中国要发展生物仿制药,就要开发专有技术平台,攻克培养基、细胞培养工艺、纯化工艺等问题;开发适合中国市场和新兴市场患者的给药装置。要选择适合中国人/亚洲人的亚型或生物多态性的抗体。按照QbD的要求进行工艺开发。

  胡海峰认为,生物仿制药研发的综合技术水平一直是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的短板,需要寻求多种关键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也需要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通过引进海归人才,同时引进技术。

  “为了突破自身技术瓶颈,不少国内企业纷纷选择与跨国企业合作,以获取技术和首仿利润。”胡海峰介绍,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一拍即合,例如Alpharma与海正制药、默沙东与先声制药、复星医药与瑞士龙沙集团都展开了合作。

  事实上,生物仿制药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在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方面要和仿制对象如出一辙,而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因为生物药物为大分子药物,远比小分子的化学药物复杂,专家们常用飞机与自行车来比喻两者的结构差异之大。

  赛诺菲亚太研发中心临床研究副总监马颖表示,生物仿制药的临床试验设计必须能显示出生物仿制药物与参比药品间的可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发现生物仿制药与参比生物制品间存在差异,必须寻找原因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否则不能作为生物仿制药进行临床开发。”

  监管法规尚未明确也影响国内生物仿制药的发展。根据现行管理办法,生物仿制药必须当做新药进行审批,药企为此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并且要等待漫长的审批时日,他们希望监管层尽快确定生物仿制药的简略申请法案。

  不少人士认为国内监管层应该学习欧盟、日、韩等国家和组织的经验。早在2005年,欧盟出台了《生物仿制药指导原则》,此后几年,又相继出台了9个细分领域的指导原则。截至2010年6月,欧盟已经批准16种生物仿制药上市。主要为促红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市场规范化以后,简略申请法律或将是市场的另一个推动力。”胡海峰说。

  董健建议监管层要积极关注美国BIiosimilar法规指南制定进程,此外要加强对药企的沟通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