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医药:谈医论药间洞见行业走向

来源:    日期:2018-03-16

三月,南风熏暖万物复苏,趁着盎然春意,正可立下一年的好光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新姿态逐梦百年奋斗目标,答案都在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且深受政策影响的重要行业,医药行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值此盛会,我国医药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在会上带来哪些议案和提案呢?经整理部分代表及委员的观点,我们特推出本栏目,让大家一睹为快。需要注意的是,当全国“两会”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场外观众也是议论纷纷。众多医药人士拒做“吃瓜”群众,而是大胆地献言建策。他们各有观点各有态度,以自己的发声为医药发展谋划未来!而从这些言论之中,也可对医药行业的未来走向窥见一斑。

看,代表及委员提了什么?

参政议政是代表及委员的责任。作为“意见领袖”,其言论颇能引导舆论走向及公众情绪,更应为民呐喊,更应聚焦于业界的热点、难点和痛点。

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华森制药董事长 游洪涛

你好,市场化招标

整顿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职能,规范其向第三方平台机制转型的呼声,业界早已有之。游洪涛认为,“药品招标采购的系统最终会取消”。为发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医疗机构自发地联合采购,确保惠及百姓,游洪涛与参加2018年第十届医药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的其他代表、委员都提议,应规范各地出台有关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相关政策文件的行为,凡是与中央政策精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悖的,一律不准予出台,已经出台的应该予以纠正或撤销;政府有关部门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制订符合市场规律的药品交易规则,提供交易服务并强化对交易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尽快使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与医保等政策做好衔接。在推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或已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的地区(或针对已经制定支付标准的品种),率先放开公立医院自主或联合带量、带预算采购。支付标准与药品交易价格不挂钩。同时,加快推进落实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 孙飘扬

下好创新先手棋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药品监管改革,国家食药监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四个最严要求,加强药品全过程的监管,推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紧锣密鼓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举措,进行了很好的顶层设计,涉及药品的研发到上市的各个环节,并注重各个方面的意见,得到普遍的赞成和拥护,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国家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未来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回归到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上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会得到纠正,因此,应当继续鼓励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继续优化新药上市审评审批流程;建立适合国情的数据保护,积极提高创新积极性;加强药品监管改革政策的宣传贯彻引导,建立必要的过渡期。如此一来,在全球化的产业格局中,无论是研发创新,还是市场开拓,都是国内外一盘棋,对于拥有国际视野,能够整合全球资源的企业来说,将更多地赢得长期话语权。

全国政协委员、搜狗CEO 王小川

网络技术不能少

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由来已久,政府也在解决,进展虽很快,但远远还不够。因为我国总的医疗资源是不充分的,而且非常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光靠原有的人力去推动医联体的切实落地,并不能达到目的,已开始与各行各业逐渐融合的互联网技术必须参与到医疗领域去。搜狗每天有几千万人次的检索、查询与医疗相关,约占总搜索量的8%-9%,用户希望通过互联网获得医疗相关信息。如果能利用信息技术为用户构架数字的家庭医生,不仅可借互联网来实现医疗初步的分诊内容,更能将其与医联体等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相结合,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因此,医联体是大方向,是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出发点,同时可采取“核心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数字家庭医生”的三级供给模式,以大医院为核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数字家庭医生为入口和神经网络,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医疗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董事长 胡季强

想好再走方得长远

2017年是我国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医药战略地位跃上新高度,中医药法制建设实现新跨越,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但中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中药全产业链(从药材种植、产地加工,到饮片生产、提取物生产、成药生产等)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希望国务院相关部门能够牵头对中药产业的全产业链,特别是上游产业链进行较好地规划,百姓健康为中心,建立一个整合的体系。这个整合的体系甚至可以把“三医”放在一起,将有利于协调整个健康政策和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进步。同时进行严厉的专项整治,使中药产业能够健康发展。第二,舆论和政策对中药存有歧视,主要表现在“限药”上。看上去医保目录加了很多中药品种,但在医疗终端使用的过程中也加了很多限制,所以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政策上面,都非常不利于中药进入市场。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中西药并举,并不是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如何并举希望有关部门能加以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 戴秀英

医保牵上医生之手

要想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就要管好医生手中这支“笔”。建立医保医师制度,就是医疗保险人与医生通过订立契约,为参保人提供合理必要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采用,在我国现行医保制度全民覆盖的体制下更有必要。医保医师制度能督促职业医生真正成为医保基金的“第一守门人”,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帮助医院切实用好医保资金,维护患者合理诊疗负担意义重大。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多个医保统筹地区的医保基金管理部门已有较为成熟的医保定点医院执业医师处方行为管理实践,但各地的实践多是各自为政的主动性探索,规范性较差,考评内容不统一,亟待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制度规范。建议国家医疗、医保管理部门应在总结各地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把对医保定点医院执业医师的处方考评工作制度化,制定实施医保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并上升为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础性管理制度,在全国推广落实。

听,医药人说了什么?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群众的发声不仅仅是其对行业未来的美好向往之所在,更是对国家的期待和嘱托。作为一个医药人,即便不能亲临全国“两会”现场,也可发出自己的声音,共谋行业未来,正所谓各凭立论推波助澜。

本报特约观察家、资深医药人 胡晓春:

针对未来有可能的将药品器械归卫计委管理,监管与工商等统一这一大部制改革,由衷地期待新的政府机构改革能带来政府监管到位与企业健康运行和老百姓看病就医改善的协同良性发展。在药品审批和一致性评价方面,期望流程优化使过程更快、效率更高。同时结合目前创新药仿制药的申报审批实际情况和一致性评价今年最后大限将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期望有关部门会有包括一致性评价标准等切实举措。而针对当前令各方都有怨言的药品招投标方式,目前只能理解为这些都是招投标还没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不得不为之的举措。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其实不在招投标本身的方法学上,而在于政府的药品价格改革,以及政府对医疗机构定位的实际措施和补偿机制的真正落地性上。希望今后政府能通过医保支付方面的改革来带动药价改革,而非通过招投标来改善药品消费。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化,处方外流应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坦然迎接之。

考虑到近期欧美国家已经即将要对中国包括钢铁业等再实施反倾销等制裁措施,联想到当前我国血液制品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情况,希望有关部门从国家利益考量(毕竟这是从人血浆中提取制备的生物制品),从保护民族工业角度考虑(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生产企业血浆储备都相对饱和,甚至过剩),同时参考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制裁等因素,能尽快有令中国企业鼓舞的措施出台。最后,非常欣慰能看到“两会”对减税政策的利好信息,更希望有关部门能高度关注中小工商医药企业,并对这类企业有更合理的支持与呵护。

本报特约观察家、酒泉大得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 齐正伟:

新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新医改的目标也从最初“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到“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远期目标。为实现近远期目标,针对公立医院,应淡化市场行为,强化政府主导行为及公立医疗机构的计划性、规范性、公益性,可通过对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的顶层设计,让医护人员专注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并让公立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走到医学常识科普宣传的前台,加强对公民医学常识、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避免因病致贫。而在等级医院系统中,可建立临床检查结果互认机制,避免跨区域、跨医院对相同检查项目的重复检查,促进资源共享。

据不完全统计,涉及药品、医疗、医保、流通四大领域的政策,2017年仅国家级文件已超过300份,还不包括各省市的细则,如此多的政策如何消化、落实,值得商榷,因此,如何顶层设计,纲举目张,变多头发文为统一管理也是考验政府主管部门的一项难题,需要去破解;在继续推行按病种付费时,应结合我国国情继续加以完善,设置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对按病种付费的疾病是否考虑对药占比、招标、二次议价、处方受限等各种规定进行淡化或废止。此外,在鼓励医药行业集中度增强的同时,也要考虑对中小企业、特色产品企业的政策引导与鼓励,让其有发展的机会与通道。

武汉哈瑞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卢传勇:

两票制如火如荼地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药品短缺预警信息的不断发布与调研。目前两票制的实施,是否会导致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的药品短缺、配送不及时等情形加剧,尚未有定论,但政策制定时,应该考虑按照药品属性的类别分级、分类管理,可以考虑参照部分省份的做法,比如常用低价药、急救药品、中药饮片、特殊管理药品、监测短缺药品类的品种可以不执行两票制的例外政策。

关于短缺药品,目前国家层面及各省份的改革和完善短缺药品机制的文件与方案陆续出台,按照要求,2017年底各省份都建立了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比如宁夏、辽宁、山西等省份也各自结合自身的实际对外发布了短缺药品清单和相应的处理措施,但是短缺药品的产生原因、应对和可及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多省公布的葡萄糖酸钙(10ml:1g)短缺问题,其实是涉及药品质量标准缺陷、生产工艺升级的深层次问题,而现有可替代性产品葡萄糖酸钙氯化钠注射液(100ml:1g)的临床入围挂网的认可度和医保报销矛盾也日益凸显,这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以解决某些短缺药品的供应保障制度问题。

本报特约观察家、陕西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 徐毓才:

在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县级中医医院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县级中医医院状况很不令人乐观,县级中医医院多弱小,难当大任,与综合医院蓬勃发展态势比,显得很寒酸。而破解县级中医医院面临的发展难题,可以从以下五点做起:其一,充分利用好目前的政策红利。新医改以来,扶持中医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这些政策无不显示出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既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强大动力,也是县级中医医院腾飞的助推器。其二,直面现实,增强信心,要有抢抓机遇的长远眼光。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很好,但能否将这一利好转化为中医事业发展的成果,最根本的还要看中医人自己。其三,突出特色,以专科专病带动医院发展。要在做好战略规划的同时,积极引导医生运用中医药,突出中医药特色,并注重建设特色专科和专病。其四,细化政策,实现中医事业健康发展。中医医院要紧紧抓住医改机遇,理顺医疗价格,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有所作为。其五,统筹协调,为县级中医医院发展做好保障,特别是切实重视中医药高等院校建设,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改革中医教育模式,在积极推进“高等院校”教育的基础上,探索曾经尝试过的“西学中”及“师承教育”新思路,为基层建起的“中医馆”培养急需的中医适宜人才,积极改革人事薪酬制度,让人才下得去留得住。

医药行业独立研究员 吴炳洪:

从去年全国“两会”至今,可以明显感受到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作用,强大的推动力量代表了国家改革医药行业的决心,精细的方向代表了对医药行业的深入理解!然而,仍有许多弊端尚未触及,以致“政不通,人不和”。期望本次全国“两会”能促进食药监管改革做出更具有长远意义的规划设置,“分守以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名,而因任次之”。